QQ登录使用更方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德行操守
我国自古就有“君子于玉比德”的传统,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礼记·玉藻》),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
君子又如何“比德于玉”呢?《礼记·聘义》中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大概是有关这个问题最全面的回答:
“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讪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这段话从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一共11个方面对玉的道德内涵作了分析,虽未免玄了一些,但它代表了古人对于玉的认识和看法,强调了玉的可贵不在外在的美,而在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并息息相关。
此外又有“五德”之说,也许是对上述认识的更为简要的概括。许慎《说文解字》云:“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也。鲤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扬远闻,智也。不挠而折,勇也。廉而不技,洁也。”大意与《礼记》所载大同小异。
玉不仅被赋予如此丰富的道德内涵,因而君子必须佩带它,而且佩带以后,行走时玉佩发出声音,君子走路时就势必温文尔雅,没有邪念。由于玉佩只有在不快不慢、富有节奏的步伐下,才会发出富有韵律、悦耳动听的声音,这声音不仅集中了君子的注意力,同时也告诉周围的人们:君子来去光明正大,从不偷看偷听别人的言谈举动,这便又成为君子行动光明磊落的标志。所以“古人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
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礼记·玉藻》)意思是君子出入进退俯仰之间,玉佩都会发出声音,因此“非辟之心,无自入也”。
今天,虽然德操以玉的风气大大淡化,佩玉者多数已说不出玉有那么多的道德内涵,但佩玉作为一种有道德修养和文化品位的象征,依然为一部分人所认同。特别是“君子于玉比德”的传统,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依然随处可见。
二、富贵的宣示
玉器在古代就作为贵族身分、等级和财富的标志,不同的等级,佩带不同色质和形制的玉佩。
据《礼记·玉藻》记载:“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瑶玟而组组绶。”这里,什么样的身分等级佩什么样色质的玉,以及配什么样颜色的绶带,都有明确的规定:天子佩带白玉而用赤黑色的丝绶带,公侯佩带有山玄纹的玉而用红色丝绶带,大夫佩带有水苍纹的玉而用黑色丝绶带(纯为缁,黑色),世子佩带美玉而用杂色丝绶带,士则佩带一种叫瑶玟的次等玉石而用赤黄色丝绶带,其等级标志不可谓不森严。
这种等级制度延续下来,对后世影响很大。《晋书·舆服志》亦记载着:“皇太子金玺龟纽……佩瑜玉”、“贵人、夫人、贵嫔是为三夫人……佩于宾玉(即于阗玉)”、“皇太子妃……佩山玄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玉佩成了人们等级身分的一种标志,这种标志虽然随时代而异,但每个时代都有明确严格的规定,以避免等级的混乱与僭越。
此外,不同形制和大小的玉也是一种身分和等级的标志。《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和《续文献通考》中就分别有古代天子至伯,明代皇帝至郡王以上所用玉圭的不同尺寸的严格规定(引文详见本书第四章内容“一、主要的礼仪玉器”)。从一定意义上说,用料的大小比色质更容易区分等级的高低,因而当我们今天收藏到一块大尺寸的玉佩时,就须格外注意,因为尺寸越大,就越可能出自当年的达官贵人之手。
玉不仅是身分高贵的标志,而且还是财富的一种炫示。通常我们用“金玉满堂”来形容一个富贵家庭,像《红楼梦》里写到的贾家,第四回“护官符”上对它的形容就是:“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以白玉为堂,黄金作马,其富有可以想见。还有历史上有名的石崇、王恺斗富,晋武帝是王恺外甥,赏赐给王恺一株高二尺许的珊瑚树,帮助他斗富。王恺拿了向石崇炫耀,谁知石崇看后用铁如意击个粉碎。王恺以为对方是嫉恨自己的宝贝,“声色甚厉”,但石崇轻巧地说了一句:“不足恨,今还卿。”当场命左右拿出了六七株高三尺四尺的珊瑚树,像王恺那样大小的更多,王恺当即“惘然自失”(见《世说新语·汰侈第三十》)。珊瑚历来属于传统玉材,以珊瑚树斗富,可见珊瑚的宝贵稀有。
今天,起码在一部分佩玉者眼里,玉也是一种富贵的标志,它表明佩带者的身分和富有。虽然今天已完全取消了以佩玉区别官位大小的制度,但佩玉作为一种大户人家出身的标志,作为一个“大款”的气派,仍具有相当的魅力。
三、吉祥终身伴随
玉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礼器,本就有着祈求吉祥的寓义。古人对自然界的不测风云、人世间的旦夕祸福无法理解和抵御,便只能求助于神灵的保佑,而玉便是沟通与神灵的联系、祈求吉祥如意的一种瑞物。
我国古代很早就视玉为祥瑞之物,《周礼》中所谓“以玉作六瑞”,便是指六种礼玉。后世几乎每个朝代都把玉的出现和贡献看作是一种祥瑞的征兆,史书上有大量这方面的记载。如《汉书·文帝本纪》载:“十六年秋九月,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寿’。令天下大酺,明年改元。”又《魏书·灵徵志》载:北魏“高宗和平三年四月,河内人张超于坏楼所城北故佛图处获玉印以献。印方二寸,其文曰:‘富乐日昌,永保无疆;福禄日臻,长享万年。’玉色光润,模制精巧,百僚咸曰:‘神明所授,非人为也’。诏天下大酺三日。”又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开元元年,内中因雨过,地润微裂,至夜有光。宿卫者记其处所,晓乃奏之。上令凿其地,得宝玉一片,如拍板样,上有古篆‘天下太平’字。百僚称贺,收之内库。”诸如此类的记载,虽其事实未必可信,但它反映了古人对于玉作为一种吉祥之物的迷信。
后世以玉祈求吉祥,往往通过刻于玉上的吉祥语或吉祥图案体现出来。如著名的汉双龙“长乐”谷纹璧,就是以吉祥语“长乐”和吉祥图案双龙一起加以表现。明代以后,各种吉祥图案的玉佩玉饰尤其普遍,诸如“龙凤呈祥”、“吉祥如意”、“喜报三元”、“三羊开泰”、“喜上眉梢”、“马上封侯”、“官上加官”、“长命百岁”、“松鹤延年”、“玉堂富贵”、“鱼跃龙门”、“福寿双全”等等,或形象,或抽象,或直接表现,或象征暗喻,都反映了人们祈求吉祥的共同愿望。
与人类祈吉愿望联系在一起的,是驱邪避凶。吉凶祸福都是相对立的,能避免凶险灾祸,其本身就是吉祥善福。因此,古代的所谓“压胜佩”(亦作“厌胜佩”),主要也是为了趋吉避凶。近人陈大年曾收藏一枚“衣形压胜玉”,据他的《古玉石器琉璃器出品说明书》记载:“此衣形压胜玉,一边刻一神像,书‘斩乾杀坤’四字;一边刻谶文四句,曰:‘随地孕不迎,幼童不受惊,疾厄俱僻去,心远寿享宁。’疑系魏晋六朝间压胜之器。”其实,《红楼梦》里贾宝玉所佩的那块通灵宝玉,也是吉语佩加上压胜佩一类。这块玉正面刻了两行字,曰:“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此为吉语。另一面刻了三行字,曰:“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此似压胜器之语。从小说中所写这块玉的作用来看,更接近压胜器。
祈求吉祥是古今人类的共同愿望。今天,佩玉以求吉祥,是多数人的心理想法,就像俗话所讲:“图个吉利”,这并不完全是相信玉真能带来什么好运,而是反映了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与其说是一种迷信,不如说是一种风俗,一种由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风俗。
四、免祸保平安
玉可免祸保平安,这也是由来已久,至今仍有许多人笃信的一种观念。《玉纪》作者陈原心讲:某年游晴川阁,从三层楼掉下来,幸亏因佩带了太公璜,得以不死。
又刘大同在《古玉辨》中专门有一小节讲“古玉防险之见闻”,记述了他的好几则见闻:
一是有位姓胡的瓦匠,在河中淘到了一只玉铲,即用作烟荷包坠石。后他为姓赵的人家盖房,正上梁时,忽然失足落地,但人毫无损伤,而腰中玉坠崩裂了好几处。这是他亲眼所见者。
再一是他在上海澡塘洗澡,役工见他左臂佩玉,就告诉他日前有一八十老翁在此洗澡,出浴时晕倒在地,在场的人大惊,急忙扶起老人,但老人却安然无恙,只是左臂上的玉镯跌得粉碎。老人痛惜地说:这是三代的玉镯,没有它就危险了。当场把跌碎的玉捡起来,藏好才去。这是他亲耳听到的。
其他还有他年轻时听说的族兄鹤峰坠马于石崖、老仆杨桂醉落于桥下,都因为身上佩有古玉,所以未受危险云云。
诸如此类的故事,我们可以听到或讲出很多,因而玉保平安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同。
也许,今天的研究者都会认为这是迷信,不可相信。其实,剔除掉其中的迷信成份,也还是有一定的道理。这就是赵汝珍在《古玉辨》里所分析的:“岂知此乃精神贯注之结果,并非无理性之言也。盖古人视玉极重,佩之宛同载祖播迁。其一举一动,必特别小心。必视而后动,虑而后行。若是,则必少生是非,少遭意外。即偶遭意外,因心志有可靠之保护,必有意外之幸运。因之遂造谣生非,谓旧玉可以护身。是在古时确然,而在今日则不可能矣。”这就是说,因为视玉极重,所以精神极其贯注,即使偶遭意外,可能会因为心志集中,而有意外之幸运。
总之,因佩玉而免遭意外之祸,这可能纯粹出于偶然,也可能确有心理因素在起作用;不管怎么样,玉保平安作为一种信念,起码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愿望。
五、延年益寿
食玉可以健康长寿,长生不老,这是我国古代非常流行的一种看法。古代所谓“琼浆玉液”、“神仙玉浆”、“玉膏”、“玉脂”、“玉醴”、“玉髓”、“玉屑”等等,都是指可食用的玉制品,而且其功效都是“服之长年不老”。
玉屑“是以玉为屑”,“捣如米粒,乃以苦酒焙消,令如泥,亦有合为浆者”(李时珍《本草纲目·玉屑》转引陶弘景语);“作玉浆法,玉屑一升,地榆草一升,稻米一升,取白露二升,铜器中煮米熟,绞汁,玉屑化为水,以药纳入,所谓神仙玉浆也”(李时珍
《本草纲目·玉泉》转引青霞子语);“玉膏即玉髓也”,《河图玉版》云:“少室之山有白玉膏,服之成仙”;《十洲记》云:“瀛洲有玉膏如酒,名曰玉醴,饮数升辄醉,令人长生”;《抱朴子》云:“生玉之山,有玉膏流出,鲜明如水精,以无心草和之,须臾成水,服之一升,长生”。以上各种可食用的玉制品,有的是以玉制之,有的可能即指玉石间流出的泉水。泉水有益于健康是无疑的,但能使人长生不老则是靠不住的。
从科学的眼光看,以上记载当然是神仙家的荒诞之语,诚如李时珍所指出:“汉武帝取金茎露和玉屑服,云可长生,即此物也。但玉亦未必能使生者不死,惟使死者不朽尔,养尸招盗,反成暴弃,曷若速朽归虚之,为见理哉。”(《本草纲目·玉泉》)服玉可长生不老是虚妄的,但玉有某种药用功效,有益于人体健康则是真实的。一般认为玉性“甘平无毒”,可“润心肺”、“除胃中热”,对“止烦躁”、“止喘息”、“止渴”有一定作用(以上均参见李时珍《本草纲目》)。《开元天宝遗事》载:“贵妃素有肉体苦热,肺渴,每日含一玉鱼,藉其凉津沃肺。”《圣惠方》中有玉能治“小儿惊啼”的方子:“白玉二钱半,寒水石半两,为末,水调涂心下。”从这些记载看都为外用,这可能更符合事实。近年来,在岫
玉产地和一些大城市,正悄然流行一种保健玉枕,据辽宁中医学院的们临床观察报告》称:该院在《本草纲目》关于玉石治病理论的启发下,运用保健玉枕治疗老年性常见疾病,经六个月临床观察,总有效率达100%。该县67岁的离休干部唐吉珍,秃顶多年,睡玉枕不到一年,头上就长出一些黑头发。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马瑞林教授认为,人的经络统一于大脑这个髓海,玉枕接触头部,会降低髓海的温度,使人经络畅通,头清目明,延缓衰老。这是将玉运用于人体保健的最新实例之一。
这方面经验前人也谈及过。清末刘大同在《古玉辨》一书中曾写及他佩玉活经络的经历:他因戒鸦片,左臂麻木,经医治年余不愈。后将碧玉环佩在左腕,昼夜不去,几十年来左臂从未再发麻过。
像以上这样一些记载,不似服玉可长生不老之类无稽之谈,而是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真实性。相信随着现代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对玉的认识的深化,还会有更多的方法,使玉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六、驻颜和美容
玉能美容,这听来也许有点新鲜。特别是在时兴美容的今天,玉的这一功效尤其具有开发的价值。从医学文献记载看,宋代医学名著《圣济录》中就有这样的处方:“面身瘢痕,真玉日日磨之,久则自灭。”
从历史文献看,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时有一大臣名叫孔休,王莽想结好他,欲送他一玉球,并对他说:“诚见君面有瘢,美玉可以灭瘢。”
由此看来,以玉磨面,确可除掉脸上瘢黑。在这方面,更有一个实践者慈禧太后,她就是每天这样进行美容的。据德龄著《御香缥缈录旷三十二、太后的梳妆台”一节写到:为阻止脸上的皱纹继续展长或扩大,太后还有许多的办法,“有一种是非常别致的,原来伊的梳妆台上还安着两根约摸二三寸长的玉棍,两头有金子镶的柄,每天早上,伊必须用它们来在伊自己的脸上或上或下的滚着。这个东西是很滑而很冷的,上面也并不涂着什么药粉,真不知有何作用。太后却总是很有耐性地坐在那梳妆台前,一面不住的把它在脸上滚个不休,一面定神朝镜子内望着,仿佛滚几滚马上就有功效的样子。”慈禧太后驻颜有术,她有许多与
众不同的美容方法,其中以玉磨面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和古代医书与史书上所载不谋而合。
玉除了磨面可去瘢痕皱纹,似还可滋养毛发。李时珍《本草纲目·玉屑》中云,玉可“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他没有讲明是内服还是外用。但据《烟花记》载:“隋炀帝朱贵儿插昆山润毛之玉拨,不用兰膏,而鬓鬟鲜润。”这似也是指用玉擦磨头发,它比用“兰膏”之类的化妆品更能使发质光润。
以上我们从六个方面探讨了玉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实用功效,它们同样是我国悠久的玉文化的重要内容。世界上产玉的国家还有很多,但给玉赋予了如此众多的道德文化内涵,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的,可谓是绝无仅有。在这种文化背景和氛围中,玉不只是一种“石之美者”,而且是儒家道德的化身和象征,同时还是知祸福、兆兴亡的通灵神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