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82|回复: 0

[制作工艺] 中国古玉文化及加工技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8 11: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QQ登录使用更方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在中国南方,良渚文化的大型玉璧和高矮不同的多节玉琮,标志着治玉工艺已与石器工艺开始分离。

       



        中国从原始社会开始生产玉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立的专业,多集中于畿、都邑。自宋至清,苏州成为全国性的制玉中心。历代王室朝廷皆设有玉器作坊,进行生产。因玉硬度较高,加工时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方法,故加工过程大体有选料、画样、锯料、做坯、打钻、做细、光压、刻款等若干工序。仿古玉还要增加“致残”和“烧古”等工序。奴隶社会治玉以青铜工具为主。封建社会由青铜工具逐步变为钢铁工具。石英砂硬度高于玉,因此自古用于磨玉,又名“解玉砂”。当无齿锯前后推拉或鉈、钻旋转接触玉材时,放进用水调匀的石英砂,随工具运动而琢磨成器。玉器的造型、花纹都是靠这种方法制成。所以,先秦称琢玉,宋人称碾玉,今称碾琢。

        在中国南方,良渚文化的大型玉璧和高矮不同的多节玉琮,标志着治玉工艺已与石器工艺开始分离。玉器造型较为复杂,已能碾琢阴线、阳线、平凸、隐起的几何形及动物形图案装饰,具有朴素稚拙的风格。商周时代的玉器以形象单纯、神态突出,多用双勾隐起的阳线装饰细部为其特征,并出现了俏色玉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工艺有了广泛的发展,各诸侯国竞相碾治,精益求精。秦汉玉器与精雕细刻的春秋战国玉雕相比,在艺术风格上趋向雄浑豪放。汉玉隐起处常用细如毫发的阴线雕饰,有如古画上的游丝描一般刚劲有力,以弥补其立体感不强的弱点。这是汉玉技法上的一个特点,对后世玉器有着深刻影响。唐、宋玉器色如羊脂,光泽莹晶,质地精良,技术精湛,禽兽花卉的题材和玲珑剔透之器增多,写实能力大为提高,开始出现世俗化的倾向,在形神兼备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这与当时绘画、雕塑艺术的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元明清时期南北两地玉器普遍发展,是中国玉器史上极其光辉的时代。现存北海团城内的元代渎山大玉海,明汪兴祖墓出土的玉带板,朱翊钧墓出土的玉圭、玉带钩、玉盂、玉碗、玉壶、玉爵、玉佩等可以代表这时期玉器的特点。在继承宋代玉器特点的同时,出现加工粗放或碾琢繁琐的两种互相排斥的倾向。元明玉器还受到文人书画的影响,发展了碾琢文人诗词和写意山水画的玉器,也往往镌刻名家款识,追求文人高雅的情趣。清代乾隆时期的玉器因玉材丰富、皇家提倡和社会需要,技艺成熟达到空前的高峰。另外,中国维吾尔族的碾玉工艺富有地方色彩,是中华民族玉器艺术宝藏的组成部分。在后期封建社会仿古思潮影响下,以“返朴”为目标,追仿“汉玉”风格而生产的各式玉器,被称为仿古玉,这种玉器始于宋而盛于明清,有着自己特殊的美学价值,也是古代玉器的组成部分。

        古代与现代加工玉器的工艺,方式分野明显,首先是设备不同,其次是工具(包括量具)不同,第三是古代必须使用“解玉砂”为加工介质。现今加工玉器则无须采用加工介质,直接加工即可。由于有这三种关键物件的不同,如果一件是古玉器,一件是新玉器,那怕其材料相同(出自相同产地),器形相同,纹饰一致,但其加工痕迹绝不相同。

        古代加工玉器的设备的动力源自始至终都依赖人力,砣机、砣具就算几经改进,其效果都不是革命性的,以人力为动力源,功率小,且不守恒,砣机转速低,转速不稳定,故此砣机的制造不能太大,否则难以拉动,这样的小型设备是不能制造出大型玉件的。

        古代制玉工具极为原始,简单,新石器时期以兽皮,竹片、木块、绳或玛瑙等一些坚硬的岩石片为工具,商代至清朝只是增加了铜、铁等金属,然而这些工具都不能直接制玉(硬度比玉低)只能通过“解玉砂”作为制玉的中间介质才能加工玉料。所谓“解玉砂”就是由硬质的物质组成,如“金刚石砂”、“石英砂”、“石榴石砂”、“玛瑙石砂”等,这些物质都比玉硬(摩氏硬度:8度以上),古人把它们打碎成粉末,拌水,这就变成“解玉砂”了,加工玉器时如前边所说的兽皮,竹片,绳甚至铜、铁等工具并不直接作用在玉料上,它们只是起引导作用,真正加工玉器的是“解玉砂”所以古人称这种加工方式为“解玉”、“琢磨”。古时的长度量具是以丈、尺、寸为单位,(精度不言而喻)不能测量少于1mm的长度,这对于加工玉器是一个极大的障碍。上述的三种物件(小型砣机、解玉砂、普通工具)合成古代加工玉器的体系,其所加工完成的玉器必会留下许多特有的加工痕迹,如:l、开料痕迹;2、器物厚、薄不一;3、阴刻线深、浅不一;4、器物外形尺寸公差大(只是稍顺眼罢了);5、钻孔痕迹明显;

        古代钻孔较为特别,钻头是没有经过硬质处理,钻头与钻杆一样的材质或在杆的一头镶硬质的岩石块和金属块,这在加工过程中磨损极大,孔径的尺寸不能一致。在钻孔的过程中靠人自上而下压着钻杆进行钻孔,这样钻孔是无法把圆心准确定位的,孔的方向经常改变,故孔的内壁不直,且变形,粗糙不光滑,我们可以看见孔内呈现不规则的螺旋纹。由于受工具制约,古人的钻孔采用单面锥形钻(象是漏斗型)或双面钻(两头大中间小),管钻是当时效果最好的工具,但制造合用的管钻极不容易,特别是孔径较少的,比其它钻头难度高很多,管钻多数是用来加工稍大孔或加工纹饰,所以古人对孔内的美观不甚重视,极少对孔内进行打磨、修饰、只要达到能穿孔的功能就成了。

        我们现看到的古玉器片状器物多于圆雕器物,这也是设备与工具的问题,设备是小型的,工具是简单的,不能加工大件器件,故古玉器是以小件为主。在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里出土有部分是刚剖开的玉料及片状的玉料件,这部分物件清楚地展示了古人加工玉器的开料过程,古代人们先把玉原石固定,用片状或绳状的工具,加入“解玉砂”往复推拉,开出多块片状玉料根据其需要再加工出其它形状的玉器。在开料过程中常会出现方向偏移,开料的人也会作出修正,这样开料痕迹赫然留下,同时片状料物的厚、薄就难以一致了,有趣的是古人不一定对此面再进一步加工修饰(如打磨),使我们今天还能观察到此类的加工痕迹。

        古玉器的阴刻线较浅,且深浅不一,在加工阴刻线时每琢磨一次其加工量都很少,只会在玉面留下很浅的不起眼的痕迹,所以加工完成一条阴刻线需要重复多次琢磨,这时候阴刻线的深浅也就无法控制了,这种状况同样也是出现在减地时的底面上,侧看时你会观察到整个平面起伏不平。

        拉丝工:是在玉件上钻孔,用一条线物穿过圆孔,加入“解玉砂”上下拉动线物,达到剖开玉件的目的,其加工痕迹是排列较为齐整的、稠密的直线状加工纹,在透雕玉器或一些方形孔内壁会看到这样的加工痕迹,古人有时也会对此类形内壁进行打磨,其打磨痕迹也是直线纹的。

        现代自使用电能以及电动机为动力源后,玉器的加工设备、工具才出现革命性的改变,90年代电动工具的出现更把其向前推进一大,现在加工玉器的设备呈多样化,电机转速高(最高达3万转/分)并实现无级变速(在额定的范围内随意改变转速),转速稳定,还有利用软轴带动磨头的“蛇皮钻”,有可以纵、横、俯、仰操作的工作台,360。旋转的分度头等,量具有干分尺(精度0.0lmm)、游标尺(精度0.1mm)等。加工玉器的工具是在不同形状的钢件上喷涂人造金刚砂即可,人造金刚砂硬度达10度(摩氏硬度),其工具直接作用在玉件上,加工玉件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不受束缚,然而留下的加工痕迹也是明显的,如开料时把原石固定好直接切开,不用修正调整,所钻的圆孔很圆,孔壁很直,也很光滑,加工出来的平面会很平没有起伏,直线很直不会出现弯曲感,加工透雕件时就无须采用拉丝工艺了。玉器的旧式制作工艺在1957年前后结束,电机的使用将人工砣机彻底淘汰,会操作的人自退休乃至逝去,这种工艺也随之消失了。每个朝代用的工具都不同,以孔为例,商以前多打喇叭孔,台阶孔是西周后才出现的,都有特制的工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门户|站点地图|手机版|翡翠说珠宝论坛 冀ICP备14005734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13012902000119 联系微信 66598831

GMT+8, 2025-4-7 16:37 , Processed in 0.10036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