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104|回复: 0

[珠宝文化] 琮是什么?怎么读?良渚玉琮权利信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3 09: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QQ登录使用更方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玩玉器的朋友经常看到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可能大家都不知道这个字度琮(Cóng),这是古人用来祭祀的礼器,在距今5100年前后出现,后来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
21.jpg
现在的苏州玉器作坊和很多玉器工作室,都还在源源不断的以玉琮为题材创作精美的玉雕作品。也被延伸到碧玉,南红的多重素材上面。

琮的基本形态为一内呈圆管状中通的方柱体,圆管两端突起于方廓,被称作“射”。有的方廓角棱分明,有的为圆角;有的柱体低矮单节,有的高而分若干节;有的角部雕有纹饰,有的通体素面。有一种被称为“圆筒式”的琮,没有方廓,只在圆筒四面对称地凸雕出四块长方形饰片。这种琮大都较低,可视为方柱琮的变体或简化,可能是制作时受到玉材形体限制的变通做法。有的学者把这种纯为圆筒状的玉石器称之为“镯形琮”。这类器物有的高度可观,显然不是“镯”;有的两端径不等大,呈马蹄状,可能是具护卫性能的臂筒。它们不宜归属于琮类。
22.jpg
在四面直槽内上下各刻一神人兽面复合图像,共8个。单个图像高约3厘米,宽约4厘米,用线浮雕结合细线刻雕琢成。图案主体的神人,脸面呈倒梯形,眼为重圈,两侧有小三角形眼角,宽鼻以弧线勾出鼻翼,阔嘴用一条长横线、7条短线刻出两排16个牙齿。头饰内层为帽,刻8组卷云纹,外层羽冠,刻22组边缘双线,中间单线组成的放射状羽饰。脸与冠浅浮雕而成。神人上肢耸肩平臂,手及腰部、下肢屈曲,三爪如鸟。四肢密布卷云、弧线、横竖直线作成的纹饰。胸腹部浅浮雕兽面纹,有椭圆形凸面眼睑和桥形额部。在玉琮的角尺形凸面上,以转角为中轴展开,每两节还琢刻了简化的神人兽面纹,四角相同,左右对称,共8组。与竖槽内的纹饰相比,这一人兽组合保留了基本构图,省去了神人的四肢,冠作了变形,面部简化,在兽面两侧增加了一对夸张的鸟纹。以转角为中轴展开的简化人兽组合纹是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


乾隆皇帝
对古玉琮情有独钟,他曾将玉琮制为笔筒,“几陪清供,兴怀静赏余”。然而乾隆皇帝并不知道,他手上这件他自以为来自汉代的上古瑰宝,其实诞生之日比横跨前后公元之交的汉代,还要早上大约三十个世纪。如今,这一华夏大地之上、五千春秋之前权力世界的缩影,已由考古学家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并因其发现地浙江良渚,而得名“良渚玉琮”;
23.jpg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权力与信仰——良渚遗址群考古特展”。

24.jpg
展厅实景


  既已秉持“事死如事生”观念的良渚先民,对于玉之重器琮,自然要将其当作“王”墓中的禁脔。在此次“倾墓参展”的迄今出土玉石随葬最多、最齐全,代表良渚最高等级墓葬的反山20号墓中,就有三件玉琮出土于墓主右手边,一件出土于墓主左手边。贵贱来源于比较,中间等级的文家山墓地墓主与最低等级的卞家山墓地墓主,就根本无权在随葬品名单中加入玉琮这一品类。

  从良渚早期至晚期普遍出现于如反山20号墓这般最高等级墓葬中的玉琮,已然成为良渚“权贵圈”通行的权力名片。不仅如此,与后世的“镇国大鼎”类似,良渚先民还会在一整片权贵家族墓地中刻意选择、制作、埋葬仅一件最为巨大沉重的“琮中之琮”——“琮王”,作为展现全家族至高无上威严的“家族重器”。
25.jpg
反山20号墓(下为头向)

26.jpg
反山20号墓出土玉琮之一

27.jpg
反山20号墓出土玉琮之二

28.jpg
反山20号墓出土玉琮展厅实景

29.jpg
瑶山琮王
  良渚玉琮大多精湛绝伦,那么它们到底是如何制做而成的呢?本次《权力与信仰》展览为我们展示了一件极为难得的玉琮半成品,定格了玉琮制作工序中的一个瞬间。已被切割成四方形状的玉琮半成品,中间的圆孔也已管钻(用竹管等工具在水和砂的帮助下磨出钻孔)、打磨完成,但尚未用“减地”(剔去外部凸出中间的纹饰)与“细线刻”(用细线阴刻出纹饰)法雕刻与精修纹饰。仔细观察,在其两端面还留有阴线刻出的“打样线”,明确指示着完成接下来工序的匠人需按这些细线进行加工。

  考古学家推断,之所以这件半成品会存留到今天,很可能就是因为其既已完成的工序和将要完成的工序非同一(批)匠人完成,这件“可怜”的玉琮就被永远遗落在了工序转手的时刻。此外,在本次展出的反山23号墓中也有一件玉琮半成品出土,不过有别于其他放置于墓主手臂边的玉琮,它被放在墓主的脚边,与其他玉璧混于一起。这似乎在说明,虽然作为半成品的它无以和其他成品玉琮为伍,但出于玉料的珍贵,良渚先民还是不舍得将其弃置,便姑且将它放入了玉璧当中。

  到了良渚晚期,因为玉料资源的逐渐紧张,另外一种同样出于精打细算考虑的现象也开始广泛出现:本次展出的多件文物就证明,为了凑够葬制规定的玉琮数目,良渚先民会干脆把已经制成的多节玉琮拦腰切成数段,再一齐放入墓中;现在考古学家将这些玉琮前后相接,接口仍能严丝合缝。由此可见在良渚先民的权力语境下,玉料的占有最为重要,葬制的遵守也不容怠慢,至于随葬品的形态与位置,则可以容许变通。

30.jpg
反山23号墓出土半成品玉琮

31.jpg
本次展出的切割琮

  萦绕在良渚玉器之上的另外一大神秘魅力,即是其上每每出现的、为良渚先民所独有的纹饰形象。这些微雕纹饰巧夺天工、呼之欲出,似乎在邀请着我们走入其代表的良渚先民的信仰世界。以此次《权力与信仰》展览展出的编号为“瑶山2号墓1号器物”的冠状器之纹饰为例,我们可以了解到母题最齐全的良渚纹饰,包括人、兽、鸟三部分,被称为“神人兽面纹”。其中神人在上,兽面在下,人与兽皆双目狰狞,嘴鼻凸出,眼鼻间有冠;而鸟身与兽眼刻法相仿,但不会单独出现,只罕见地对称出现于高等级玉器之上,作为人兽图案的“助力”。我们现今在良渚玉器之上看到的各式各样“神人兽面”图案,其实都是人、兽、鸟三大母题的变体。考古学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对各时各地神人兽面图案的相同与不同加以了整理研究。他们发现,神人兽面纹饰虽在良渚遗址群内可与多种器类搭配,但在良渚遗址群外它便只能发现于玉琮之上;如果将各地良渚玉琮按照时序排队,我们就会看到良渚玉器的兴衰在良渚玉琮之上得到了鲜明的展现:纹饰从唯有兽面开始,发展至人兽皆有帽子的精细刻画,最终衰落至仅有简化的神人形象;玉料也由高质的黄白料降为了低质的青蓝料,良渚先民只得通过增加玉琮的节数体现玉琮的权威,例如现今藏于国家博物馆的那件19节青玉琮,就是既已发现的玉琮节数之最。虽然对于诡秘的“神人兽面纹”到底是神像、图腾还是族徽,学者尚且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出现作为信仰的标识,为玉琮等带有明显权力意味的良渚玉器提供了有力的加持,让良渚玉琮本已显赫昭彰的地位更加登峰造极。
32.jpg
瑶山2号墓1号器物纹饰

  试想,如果乾隆皇帝能够泉下有知,了解到良渚玉琮悠久的年代与深厚的意蕴,他会不会捶胸顿足,为何自己如此轻易就将其制成了笔筒?的确,如果我们潜心挖掘,其实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尘封着一段段曾经鲜活动人的历史剪影;正如玉琮虽小,但良渚先民却将社会与信仰的重大议题灌注其中,以之昭示着中华文明那源远流长、亘古不变的文化基因——权力。正因为此,虽然与良渚玉琮的相逢跨越了五千年的岁月,我们依然能够在凝视它的瞬间,体味到“古即为今”的亲切与启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门户|站点地图|手机版|翡翠说珠宝论坛 冀ICP备14005734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13012902000119 联系微信 66598831

GMT+8, 2024-12-5 02:07 , Processed in 0.06185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