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使用更方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佛教人物,如如来、观音、弥勒等,一直是玉雕题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着广泛的接受人群。但佛教人物,毕竟不同于生活中的花鸟鱼虫,他们来源于人们心中更高层次的信仰,世俗中人也不可避免的对佛祖、菩萨心存敬畏。

因为我的玉雕作品主要以佛教人物题材为主,平时和很多朋友、客户交流时,总会有人询问,关于玉雕佛像的选择与佩戴,所以我想结合我雕佛像的经验,谈一下个人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佛教思想从东汉末年由印度传入中国,从传入之初,就被中国上至皇帝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所广泛接受。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根据传统文化和自身的需求,对佛教教义进行阐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禅宗”。禅宗是佛教在中国文化中文人化和世俗化的结果,佛教因此和儒、道并列,成为中国古代三大教派之一。佛教中的佛祖和菩萨形象也在演变的过程中,不断被同质化和世俗化,最终形成了现在最常见的观音、弥勒、如来的造型。

关于佛像的佩戴,历来有一种说法叫做“男戴观音女戴佛”,这一说法不知起源自何时,其成因无非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过去经商、赶考的都是男子,常年出门在外,最要紧的是平安。观音可保平安,同时人们也希望在其保护下,生活顺利,事业顺心。弥勒是未来之佛,能给人带来福气,祥和之气,以祈盼美好的明天,更适合女子佩戴。
另一种说法,取阴阳调和,二性平衡之意。男人多戴观音,是让男人少一些残忍和暴力,多一些像观音一样的慈悲和柔和,自然得平安如意。女人多戴弥勒,是让女人少一些嫉妒和小心眼,少说点是非,多一些宽容,像弥勒菩萨一样肚量广大,自然得快乐自在。
然而,世人对神佛诚惶诚恐,小心翼翼,神佛对世人却一视同仁,等无差别。
按照佛教的说法,佛和菩萨是没有性别之分的,所以我们一般看到的佛和菩萨,既有女性的典雅、慈爱,也有男性的俊朗、飘逸。佛和菩萨都是以普度众生为目的,只要心中有善念,便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观音菩萨为了适应各种不同根性及类别的众生,可化现三十二种不同的身份,为之说佛法教化,弥勒佛大肚能容天地,又怎会容不下男女之别,因此大家也不妨放下性别的执念,多些从容自在。
再者,从玉雕的角度来看,佛教人物的玉雕作品,除了宗教方面的含义外,还有一层艺术方面的价值。同是观音、弥勒形象,在不同玉雕艺人的手中,因其思想和技艺的不同,便各具情态与风采。好的作品,神态从容淡泊,意境悠远,感人至深,会让人从心底生出无限平和与喜悦。从这个角度说,艺术性是宗教性的载体,二者互为表里。
佛家讲究缘分,玉也讲究缘分。一件好的玉雕作品,一眼看去,让人觉得内心舒坦,再三欣赏,更觉喜爱,反复把玩,回味无穷,这便是缘分。
艺术作品是沟通内心的桥梁,每一件作品对我来说都是思想的一次对话与升华,玉雕艺人努力用最恰当的形式将内心的感悟表达出来,亦在红尘俗世中静待有缘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