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使用更方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可以被称为“疯狂的石头”的,除了翡翠,其实还有端砚。作为历代贡品和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端砚价值历来备受追捧,自从2000年前后,老坑、名坑被“封坑”之后,更是“一砚难求”。对于目前端砚的发展现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梁佩阳直言“老坑近30年来的开采总量远超唐代至清代开采总量。”他强调“没有文化内涵的砚台,如同浪费资源。”而对于端砚发展的突破,他则认为“端砚需要探索的不是增量,而是艺术水平的新高度。”
花鸟图
没有文化内涵的砚台,如同浪费资源
梁佩阳说:虽然人才培养在数量上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却有这样一种情况,一是大部分高学历的年轻人,不愿意雕刻端砚;而学端砚制作的年轻人则大部分来自于边远山区,他们的学历相对较低,有些是初中毕业或者初中未毕业的。所以,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培训班,提高他们的技艺之余,可以同时给他们的文化补课。虽然肇庆学院有开设端砚课堂,也有一所中专学校开办了两个端砚创作班。但相关的培训机构仍然不够。因为砚台创作对文化要求较高,没有文化内涵的砚台,如同浪费资源,甚至有些砚台出品严重缺乏品味、水平低劣。
当年“封坑”是政府明智的抉择,保护资源是非常正确的。因为端砚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既然枯竭迹象严重,如果不加以控制,几年时间就会被消耗完。可以说,不加以控制,一年的开采量相当于以前100多年的开采量,老坑近30年来的开采总量远超从唐代至清代开采的总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市场真的需求这么多,真正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砚台并不多,更多是被浪费掉。现在最迫切的是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的积存原料,更大限度地把一块砚台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
目前在创作出让老百姓喜闻乐见,把艺术特点追求得更完美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目前端砚发展需要探索的不是增量,而是追求艺术水平的新高度。早在初唐,诗人李贺就赋诗:“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在当时端砚已经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当代要发展端砚,如何合理巧妙地踏着古人的肩膀前进,也应该深思。越是珍稀,越是枯竭的资源,我们越应该好好利用。
要真正地把技艺传承下去,必须抛开门户之见
端砚的制作技艺不应该太保守,应该开放式传承,因为在现代的社会,不可能世世代代都能够很好地继承的。要真正地把技艺传承下去,则必须抛开门户之见,引导更多的年轻人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另外,加大力度宣传,让更多人了解、接受端砚,培植以后的市场,也是重要的传承方式。因为技艺做得再好,缺乏宣传也没有意义。
端砚作为四大名砚之首,石质是最好、发墨最快、使用价值最高、最具观赏性的砚台,甚至用端砚磨墨,寒冬都不容易结冰,这一点自古有典籍记载。在这样一个历史底蕴下,其实技术方面,是越来越好的,但艺术价值仍需要寻求提高。
|